讲稿
年3月7号晚上,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甘建华教授在南岳松麓书堂做《大衡山的才女们》讲座。
一
夜色阑珊,晚风习习,松麓街上的彩灯闪闪烁烁。人们或三三两两散步,或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或在各家店中询价购物,或围着火红的炭炉夜话往事,又一个南岳平安夜降临了。松麓街是南岳第一个文旅项目,早期的策划曾经找过我,松麓书堂我也来过多次,去年与朱正光兄共同为之推敲文宣:“在这里,读懂南岳。”这是南岳第一家上规模、有格调的书吧,悠扬琴韵,墨香风雅,名家讲座,文化交流,还有新诗旧词的即兴朗诵,可真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悦读天下有趣书,品尝南岳云雾茶,人生不就是一本书、一杯茶,外加三五知己,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么?记忆里这是第二次在南岳讲学,多年前也是区委宣传部邀我讲南岳文化。现在回过头来细想,那时我对南岳文化知道的并不多,不过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有限的所闻所见,并没有一个学者应有的独立思考与严谨治学。当我不再为生计而奔波,更不会为五斗米折腰,静下心来阅读南岳的人文历史与常识地理,我能如众人所愿谈出个一二三么?说实话,面对巍巍南岳,茫茫云海,悠悠岁月,匆匆人流,我的心里似乎并没有多少底气呢!不论是在外地人的印象之中,还是本地人的意识深处,南岳区和衡山、衡东两个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整体。南岳为中华五岳之一,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铨德钧物”,意思就是犹如衡器,可以称量天地,故又名衡山。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年)始置衡山县,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书中说:“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
“南岳衡山”之说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现在越来越陷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代称。“大衡山”之说虽然只在最近十来年,但网上喧嚣之声亦不可不闻。然而要成立一个所谓“衡山市”,想来只是网友的一厢情愿,现实生活中肯定行不通。南岳区年初自衡山县析置,年又析衡山县湘江以东行*区域设置衡东县。地方与地方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便是百姓口音与日常饮食文化。大衡山人的语言虽然有前山话和后山话之分,但是风俗习惯相近,都有比较强烈的族类认同心理。而外人如我则莫明其妙,就连我家晴好居书斋,也是将南岳、衡山、衡东三地的史志置于一个书橱。原本拟以《南岳衡山的才女们》为题开讲,经过再三斟酌,还是着眼于既往的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