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
TUhjnbcbe - 2021/9/2 14:58:00
白癜风的身心健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28/5657416.html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南省衡阳市田野调查的研究

刘保平,刘向玲1,龙云2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

[摘要]农户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受益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策中,*府主导的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要取得长期可持续治理效果,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的水平,农户的行为参与和实施程度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湖南省衡阳市个试点与非试点区域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索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结果表明:农户面源污染治理*策认知是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正向影响农户的行为意愿,进而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试点区*策的推广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效应较强。建议:*府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策及措施宣传,同时致力营造积极的治理氛围,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以巩固和提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策认知;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它威胁着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湖南省也相继颁布了《湖南省农药经营许可实施细则》《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湖南省年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点监测实施方案》等*策。*策实施的主体是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否达到长期可持续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农户对*策认知以及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的程度。因此,探究农户*策认知对其耕地质量保护的影响作用以及探究*策的执行效果情况对于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户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包括农药施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利用等[1]。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农户心理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如Menozzi等()认为农户的态度对农户的意愿行为有正向的影响,而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意愿行为没有影响[2]。但之前Herath等()认为农户的态度并不能完全预测其行为意愿[3]。肖新成等()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中则认为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有显著作用[4]。二是农户的自身环境观念对行为的影响。如邬兰娅等()提出农户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5]、孔喆等()提出农户土地意识[6]、郭清卉等()提出农户的环境认知[7]等对农户的行为都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三是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方面。龙云等()认为受教育程度、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等因素是其参与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8]。储成兵和李平()认为年龄、人口数量、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等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9]。四是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方面。如郭利京和赵瑾()认为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的行为有正向的影响[10]。李芬妮等()也认为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有正向的影响[11]。郭利京等()进一步提出村规民约等非官方方式也对农户的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2]。五是外部*策环境的影响方面。如魏欣等()认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有利于统一环境行为的实施[13],龙云等()也认为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4]。陈美球等()则认为农业补贴*策等*府颁布的激励性*策对农户行为有正向影响[15]。

综合上述文献,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农户意愿行为的影响作用,但农业面源污染*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及其农户行为视角的*策试点实施效果的研究不多,本文尝试基于湖南省衡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农户行为的调研数据,梳理上述问题,以期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丰富*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以及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借鉴。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从理论研究上看,对于农户意愿行为的研究主要基于Ajzen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受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内在因素的影响[16]。HusseinAlJardali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计划的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个人主观态度越积极,外部条件越有利,选择行为意向可能性越大[17]。此外,*策认知可以理解为对*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策执行的效果的评价。谭永忠等()认为农牧户对*策的认知指其对*策的了解及*策制定、执行及实施效果的评价[18]。认知是行为的前提,通过对*策的了解以及对*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形成的认知,进而根据认知结果指导行为,形成相应的认知与行为响应。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关于农户面源污染治理*策认知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

该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假设:

H1:农户面源污染治理*策认知正向影响其行为态度。

段文婷和江光荣()认为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19]。史恒通等()研究认为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态度可以理解为农户在响应退耕还林行为时对该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20]。赵瑾和郭利京()在新技术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提出亲环境态度是农户对亲环境行为接受或支持的程度[21]。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户是经济人,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去衡量其行为,当其意识到某一行为对其自身利益有利,就会对这一行为持赞成态度,当其认为某一行为对其自身利益不利时就会持相反的态度。本文中农户行为态度可以理解为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赞成或不赞成程度的评估。根据前文中所介绍的,*策认知是农户对*策的了解以及对*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形成的认知。当农户对面源污染治理行为相关*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