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易佳陈欢
▲建在隐真寺旧址上的民房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大禹在梦中获授“金简玉文”,细心研读中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之法,于是刻石以铭志,以表示治水决心。而这块被后人称为“禹王碑”的刻字石碑在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云密峰下被发现,与*帝陵、炎帝陵并称中华民族三大瑰宝。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为加快推进禹王碑遗址的保护和禹文化的传承,10月13日,衡山县组织部邀请湖南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教授再次来到云峰村考察,共商遗址保护活化传承,为衡山的文化旅游出谋划策。拱桥下别有洞天,部分风化石狮源于宋代从衡山县城出发,驱车半个小时,进入福田铺乡云峰村地界,途经一座拱桥时,车停了下来,谢教授说要带大家寻找两个“神秘”的字。心怀好奇,我们跟随谢教授穿越拱桥旁的杂草丛到达桥洞下,看似普通的拱桥下原来别有洞天,拱圈是由近百块古老的麻石组成,中间两块麻石上还有凹凸可见的篆刻文字,只是年代久远,历经风霜,文字已模糊不清。谢教授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通过光影区分,大家豁然开朗,原来是“禹溪”二字。据考证,禹溪桥是康熙年间佛门子弟所修建。
▲桥洞寻字往云密峰方向继续前行,在一户村民家门前“偶遇”两尊石狮,谢教授仔细查看,发现这两尊石狮源于宋代,并拿佐证图片和文字记载。狮子头已被风化,见不到原本的犀利了,但狮身部分依旧屹立着,透露着往日的威严。“应该尽快采取措施保护起来。”致力禹王碑遗址研究近二十年,多次参与禹王碑遗址考察确定的谢教授伸手抚摸狮头,言语中透露着对文物的怜惜。
▲宋代石狮跟着《游宦纪闻》,到达禹王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山禹碑文末刻有“右帝禹刻南岳碧云峰壁间水绕石坛之上,何致子一以论事去国寻幽得之,众谓虞夏之书,刊之于此,详记在山下。”记载的是南宋人何致在衡山南岳摹拓禹碑,并将其篆刻于长沙岳麓山。
▲岳麓山禹碑“过隐真屏,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碑所,这是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载禹王碑遗址的位置所在。”谢教授带领我们一路往前,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禹王碑遗址发现确定的全过程。到达文中所指的隐真屏(坪),随着岁月的变迁,隐真寺已不复存在,迄今只剩寺庙坚实的基脚。
▲寻找真佛石谢教授说,据记载隐真寺旁还有一块刻着“佛”字的大石,是由隐真寺和尚所刻。但现在周围灌木丛生,很难找到所在了。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遇到一位农作归来的村民。原来她就是隐真寺旧址上这栋房屋的主人宾奶奶。说明来意,宾奶奶兴奋地说她知道大石在哪,为了保护她还用树枝杂草将石头隐蔽起来。随即,她拿来镰刀一路割断杂草,为我们引路。不一会儿,一块刻有“佛”字的大石映入眼帘。
▲禹王碑考察紧接着,谢教授驾轻就熟地领着我们沿着石龙涧、杨柳溪一路而下,两条小溪在新桥湾会合后成为禹溪。跟着《游宦纪闻》记载的路线,我们果真到达禹王碑遗址所在位置。禹王碑遗址公园建设已列入县级重点项目“禹王碑遗址意义非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焕发禹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打造文明奥区金名片,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石中如是说。
▲禹王碑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禹文化,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折服,我愿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出一份力。”“今天的考察,让我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前景,感受到文化产业能有大作为。”参与考察的衡山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尽己所能,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贡献智慧和力量。年,禹王碑遗址被列入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碑遗址公园建设已列入县级重点项目,规划整合福田及周边资源,以大禹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禹文化主题景区。目前,水绕石坛、禹王碑亭建设已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