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广西全州历史造假的来龙去脉及其他
TUhjnbcbe - 2023/9/4 21:54:00

永州记忆欢迎转发,严禁抄袭!

全州是明朝洪武二十七年()从永州划给桂林的。在此之前,全州归永州管辖至少有年以上历史。全州归永州管辖这多年,全州还算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脱离永州之后,全州就不是全州了。主要是干了两件不地道的事:一是去“湘”化。把凡是带“湘”字的地名基本上都改了一遍,比如把“望湘河”改成“宜乡河”等;二是志书造假。清朝嘉庆《全州志》对县境覆釜山有如下案语:“覆釜,郡境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嶒嵝。脉连九疑、祝融,横界夷夏。”;民国《全县志》载:“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等。

明朝全州还归永州管辖时,即洪武十六年(年),永州知府虞自铭主修了一部《永州府志》。其时,永州辖2州7县,即道州、全州、零陵、祁阳、东安、永明、江华、宁远、灌阳。《永州府志》卷七《山岩》记载永州府(包括道州、全州)名山90余处。对“九疑山”的记述是:“零陵郡之望山…今属道州。”当时永州府治下的道州管辖宁远、永明(今江永)、江华3个县。九疑山在宁远县南60里,《永州府志》载九疑山属道州是没有问题的。而全州名山入《永州府志》共9处:即湘山、柳山、三华山、隆城山、凤凰山、覆釜山、*华山、永福山、倚石山,这本《永州府志》里并没有记载全州有“九疑山”。

明朝建立之初,广西经常发生少数民族起义和反叛,朱元璋为了控制中原进入广西的“入桂通道”和广西的长治久安,示意广西左布*使提议将位于荆楚南疆、人口稠密、受荆楚文化熏陶时间较长、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全州,划归广西归桂林府辖。明朝便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公元年8月)将全州以及附近的灌县(资源县当时归全州管)一起从湖广永州府划入广西桂林府。并将全州的客户、富户大量南迁,充实岭南,开垦田地,复苏经济,夯实祖国南疆的安全、经济和文化根基。

明朝时期的广西是我国西南部一个并不发达的省份,其在历史上归属岭南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较中原地区有不少的差距,因此中原王朝在对广西的开发*策是尽可能的给予行*区划上的倾斜,一些周边省份的县、州时常有划入广西去的,以更好的促进广西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民族团结。全州处在广西和湖南两地接壤处、边缘地带,在当时划归广西就不足为奇了。足以为奇的是,全州人一划归广西就忘记自己的前世今生,为了争“零陵”、抢“舜葬地九疑山”等,竟然罔顾历史事实,伤害过去一千多年共同劳作和生活的同胞。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全州此时由湖南永州府划归广西桂林府管辖后,全州曾于明正统至清乾隆年间,4次编修《全州志》。即明正统《全州志》,明嘉靖《全州志》六卷,清康熙《全州志》八卷,清乾隆《全州志》。这4部《全州志》书,都没有提到“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全州”。

清朝嘉庆年间(一年),思恩府通判摄全州事温之诚修、曾任浙江瑞安知县的全州人曹文深等纂《全州志》,这是第五部《全州志》。该志卷一《舆地》中,对县境覆釜山有如下案语:“覆釜,郡境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嶒嵝。脉连九疑、祝融,横界夷夏。”意即覆釜山与宁远九疑山、衡阳南岳祝融峰地脉(灵脉、龙脉)相通相连,仅此而已。如果当时九疑山与南岳祝融峰在全州,或者说全州有九疑山与祝融峰,那么也就用不着“脉连”,直接录于《全州志》中即可。这是显而易见的!

民国全县县长*昆山和虞世熙编修《全县志》(民国元年废州,改全州为全县)。在《全县志·地理》中,将嘉庆《全州志》中“脉连”九疑、祝融,直接记为“九疑山”是全州境内的主要高峰之一,与礼山、覆釜山、谢家峰、灵家山并列。从而完成了“脉连”向实体的过渡,把九疑山、祝融峰分别从湖南宁远、湖南衡阳直接搬到了广西全州。这是一波“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神操作,为今天全州的蒋咸喜等人明目张胆地抢夺“宁远九疑山”、“南岳衡山祝融峰”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清朝嘉庆《全州志》、民国《全县志》是一部地方县志,拿地方县志来否定国家史籍本身就不足以支撑起蒋咸喜说的“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而非宁远九疑山”的观点。何况本身又是一句假话、*话,怎么让人相信?!国家史籍无论古代的《史记》《山海经》《汉书》《说文解字》,还是现代的《词海》《词源》《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是一个解释:“九疑山即九嶷山”,“疑”通“嶷”,通假字,“舜帝葬地九疑山在营道县南,今湖南宁远县城南60里”,大家动一动手,随便百度查一查上述国史文献便知!

退一步讲,民国《全县志》关于“九疑山在全州”的记载,就算你蒋咸喜说得灵活灵现,从考据学上说,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孤证,而且作为一个县级志书,只是一个层级极低的孤证。依据县志这样一个层次极低的孤证来否定国史文献,更不足以支撑起“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而非宁远九疑山”的观点。国家史籍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的,蒋咸喜之流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装作没看见,死不承认这铁的事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应有的文德!蒋咸喜和唐文德天天在网上造谣说“永州记忆”缺文德,这是不打自招,网友把唐文德改名为“唐缺德”没有改错!

话又说回来,就按蒋咸喜说的“全州有九疑山”,位置在大西江镇。笔者好奇,“舜葬全州九疑山”这么重大的课题,广西的考古部门和考古专家怎么无动于衷?怎么不到大西江镇的九脊山上挖地三尺,找出遗址遗物,哪怕一块残壁断瓦来证明给世人看呢?能不能找出一篇古代文人墨客在全州九疑山祭舜留在世上的祭文呢?找吧挖吧,找出挖出,才能证明给世人看,才能让古代诸如司马迁、郭璞、班固、许慎这些文史大家感到他们错了,你蒋咸喜是对的!

去年底和今年五月,笔者先后两次驱车公里到全州多处包括大西江镇参观访问,从*府官员到乡镇教师,从市场商贩到普通老百姓,他们都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全州人,一辈子住在全州,生活在全州,从来没有听说大西江镇有“九疑山”。而在大西江镇走访,当地百姓说得更加直白,他们说:我们这里没有九疑山,只有一个叫九条脊的“九脊山”。蒋咸喜把全州大西江镇的“九脊山”硬说成是全州的“九疑山”,在网上遭到众多网友质疑,而且让全州人感到无地自容!外地有一位叫“九疑观察”的网友问“全州板路哥”:板路哥!全州有没有九疑山?,“全州板路哥”就直言回答:没有!还有一名叫“倾心相遇,安暧相陪”的网友问:板路哥,宁远好多人在与全州争舜葬问题诋毁全州做假,你能否代表大全州pk一下他们,为全州争回荣誉?“全州板路哥”回答:这个没有必要!

笔者在全州还到县志办查问了这个同样的问题,县志办的一位同志说,全州有没有九疑山,你查一下最新出版的《全州县志》(年10月广西人民出版社)便晓得了。于是,笔者认真拜读了新版(—)《全州县志》,在第二篇第一章“地质地貌”的第二节“山脉山峰”里(47页),发现文章从头至尾没有一座带“九”字开头的山;在第一篇“建置区划”的《大西江镇》一章里(29页),从头至尾也没有看见介绍大西江镇有叫“九疑山”的山;在首页彩色配图照片资料“全州县地图”上,更没有找到一处标注有“九疑山”的山名地!新版《全州县志》修志人员还是很公正客观的,对全州境内的名山名川记载是准确的,没有相信清朝嘉庆《全州志》对县境覆釜山载的按语有“脉连九疑”说,也没有采纳民国的《全县志》载“全州有九疑山”说。

蒋咸喜天天在网上造谣“九疑山在全州”,说得网友们耳朵都起了一层老茧。但是从古来看,先秦至清代,记载九疑山这一地名的文献典籍多达数百种,其中主要有《山海经》《史记》《前汉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方舆胜揽》《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乾隆)大清一统志》,以及《永州府志》《宁远县志》《九疑山志》等。从这些主要文献典籍关于舜帝葬地九疑山的记载及流变梳理后,明显看出蒋咸喜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广西全州而非湖南宁远”的观点,是对历史文献典籍的断章取义、恶意误用和误判。

从今来看,九疑山全国就是一座,在湖南宁远这是共识,没有异议。我们再从全州本身去看,全州哪有九疑山?典籍没有,帝王祭舜没有,考古发掘没有,最新《全州县志》没有,全州地图也没看到有,就连蒋咸喜讲大西江镇的“九脊山”就是“九疑山”,但我们到大西江镇问到10个老百姓,10个老百姓都说同样一句话:我们这里没有九疑山,只有九脊山!从古到今,一系列证据表明,全州没有“九疑山”。作为文史学者的蒋咸喜等人为何死钻“九疑山在全州”这个伪命题的牛角尖?那么问题来了:请问蒋咸喜先生,您东拉西扯说的“九疑山”在全州,究竟在哪里呢?那只能一种可能:全州“九疑山”在全州的“空气”里!

永州记忆声明:请网易不动脑筋专爱抄袭别人作品的作者自重,抄袭可耻!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全州历史造假的来龙去脉及其他